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参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笔谈)

  • 内参的信息来源、阅读群体与国家治理功能

    尹韵公;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都非常重视内参。作为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机制,内参不但有助于政治沟通,亦关涉国家治理。本期笔谈邀请来自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的五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内参的历史演变、政治功能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展开讨论。尹韵公的《内参的信息来源、阅读群体与国家治理功能》一文,考察了内参的三大信息来源、特定阅读群体及其治国理政功能,指出新时代的内参不仅要反映情况,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辅助科学决策,发挥综合性智库功能。王海光的《国家治理视野下内参、内刊的史料学价值》一文,梳理了介于文件系统和报刊系统之间的内参系统,指出必须放在时代的信息大环境中,才能妥当评估内参的史料学价值,特别是信息流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孟天广的《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内参制度》一文,基于信息政治学回顾了内参制度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变革,考察了新技术背景下内参制度作为国家的信息神经系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吴涛的《从内参到舆情监测:国家信息能力视域下媒体功能变迁》一文,讨论了新媒体时代内参向舆情监测的演变,以及舆情监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刘宪阁的《学术史视野下的内参与国家信息治理》一文,基于历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考察内参作为信息沟通机制在丰富国家信息治理体系、推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

    2025年03期 v.58;No.29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国家治理视野下内参、内刊的史料学价值

    王海光;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都非常重视内参。作为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机制,内参不但有助于政治沟通,亦关涉国家治理。本期笔谈邀请来自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的五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内参的历史演变、政治功能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展开讨论。尹韵公的《内参的信息来源、阅读群体与国家治理功能》一文,考察了内参的三大信息来源、特定阅读群体及其治国理政功能,指出新时代的内参不仅要反映情况,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辅助科学决策,发挥综合性智库功能。王海光的《国家治理视野下内参、内刊的史料学价值》一文,梳理了介于文件系统和报刊系统之间的内参系统,指出必须放在时代的信息大环境中,才能妥当评估内参的史料学价值,特别是信息流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孟天广的《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内参制度》一文,基于信息政治学回顾了内参制度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变革,考察了新技术背景下内参制度作为国家的信息神经系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吴涛的《从内参到舆情监测:国家信息能力视域下媒体功能变迁》一文,讨论了新媒体时代内参向舆情监测的演变,以及舆情监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刘宪阁的《学术史视野下的内参与国家信息治理》一文,基于历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考察内参作为信息沟通机制在丰富国家信息治理体系、推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

    2025年03期 v.58;No.29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内参制度

    孟天广;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都非常重视内参。作为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机制,内参不但有助于政治沟通,亦关涉国家治理。本期笔谈邀请来自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的五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内参的历史演变、政治功能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展开讨论。尹韵公的《内参的信息来源、阅读群体与国家治理功能》一文,考察了内参的三大信息来源、特定阅读群体及其治国理政功能,指出新时代的内参不仅要反映情况,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辅助科学决策,发挥综合性智库功能。王海光的《国家治理视野下内参、内刊的史料学价值》一文,梳理了介于文件系统和报刊系统之间的内参系统,指出必须放在时代的信息大环境中,才能妥当评估内参的史料学价值,特别是信息流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孟天广的《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内参制度》一文,基于信息政治学回顾了内参制度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变革,考察了新技术背景下内参制度作为国家的信息神经系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吴涛的《从内参到舆情监测:国家信息能力视域下媒体功能变迁》一文,讨论了新媒体时代内参向舆情监测的演变,以及舆情监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刘宪阁的《学术史视野下的内参与国家信息治理》一文,基于历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考察内参作为信息沟通机制在丰富国家信息治理体系、推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

    2025年03期 v.58;No.29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从内参到舆情监测:国家信息能力视域下媒体功能变迁

    吴涛;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都非常重视内参。作为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机制,内参不但有助于政治沟通,亦关涉国家治理。本期笔谈邀请来自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的五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内参的历史演变、政治功能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展开讨论。尹韵公的《内参的信息来源、阅读群体与国家治理功能》一文,考察了内参的三大信息来源、特定阅读群体及其治国理政功能,指出新时代的内参不仅要反映情况,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辅助科学决策,发挥综合性智库功能。王海光的《国家治理视野下内参、内刊的史料学价值》一文,梳理了介于文件系统和报刊系统之间的内参系统,指出必须放在时代的信息大环境中,才能妥当评估内参的史料学价值,特别是信息流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孟天广的《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内参制度》一文,基于信息政治学回顾了内参制度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变革,考察了新技术背景下内参制度作为国家的信息神经系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吴涛的《从内参到舆情监测:国家信息能力视域下媒体功能变迁》一文,讨论了新媒体时代内参向舆情监测的演变,以及舆情监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刘宪阁的《学术史视野下的内参与国家信息治理》一文,基于历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考察内参作为信息沟通机制在丰富国家信息治理体系、推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

    2025年03期 v.58;No.29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学术史视野下的内参与国家信息治理

    刘宪阁;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都非常重视内参。作为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机制,内参不但有助于政治沟通,亦关涉国家治理。本期笔谈邀请来自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的五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内参的历史演变、政治功能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展开讨论。尹韵公的《内参的信息来源、阅读群体与国家治理功能》一文,考察了内参的三大信息来源、特定阅读群体及其治国理政功能,指出新时代的内参不仅要反映情况,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解读,辅助科学决策,发挥综合性智库功能。王海光的《国家治理视野下内参、内刊的史料学价值》一文,梳理了介于文件系统和报刊系统之间的内参系统,指出必须放在时代的信息大环境中,才能妥当评估内参的史料学价值,特别是信息流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孟天广的《国家的神经系统: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内参制度》一文,基于信息政治学回顾了内参制度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变革,考察了新技术背景下内参制度作为国家的信息神经系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吴涛的《从内参到舆情监测:国家信息能力视域下媒体功能变迁》一文,讨论了新媒体时代内参向舆情监测的演变,以及舆情监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刘宪阁的《学术史视野下的内参与国家信息治理》一文,基于历史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考察内参作为信息沟通机制在丰富国家信息治理体系、推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

    2025年03期 v.58;No.29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政治学

  • 数智化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发展向度:重读《共产党宣言》

    王珂;

    数智化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发展向度上统合了“方向-路径-目标”三重逻辑。在发展方向层面,要认清数智化时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现实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性机遇,确保数智化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在发展路径层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数智赋能的优势,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及其相关要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革进程,确保数智化时代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有效性;在发展目标层面,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技之维出发,强调建立“数智联合体”的必要性,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数智技术作用的发挥,确保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正当性。数智化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科学认知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发展走向,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启发。

    2025年03期 v.58;No.297 13-2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宏观定型、中观深化、微观精进:发展协商民主的多层方略

    杨睿智;洪向华;

    发展协商民主是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构设发展方略。在宏观层面,确定协商民主的中国基因构型,落定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协商民主非对称性平衡的螺旋互益型运行结构,厘定协商民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整体环境优化与政治维度拓展的发展方位。在中观层面,以高扬人民协商理念凸显价值统摄,以均衡包容框架强化协商主体统合,以内在协同互嵌助力协商渠道统筹,以融通全链促进五大民主环节统贯。在微观层面,将协商民主精密嵌入决策环节这一权力运行关键枢要,精细融入基层场域这一人民日常生活世界,精巧链入数字技术这一赋权赋能赋智工具,精妙化入文化观念这一内心世界最深根柢。

    2025年03期 v.58;No.297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公共管理

  • 数字平台赋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机制——以Z市J区“一码解纷”为例

    刘兆鑫;赵蔚琳;

    作为中国基层治理的典范,“枫桥经验”在新时代面临矛盾纠纷复杂性加剧、基层解纷能力不足与多元主体参与失衡等诸多现实挑战。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依托数字技术精确性、共享性、开放性优势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成为激活“枫桥经验”当代价值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多主体”分析框架,基于案例分析发现,数字平台通过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与闭环处置重塑治理流程,推动矛盾化解从被动响应转向源头防控;依托资源共享机制整合碎片化治理要素,破解科层制下的权责壁垒;借助开放界面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党建引领与社会参与的共生生态。数字平台赋能的本质,是技术工具理性与治理价值理性的协同演进。其通过数据驱动的效能提升、动态规则调适的制度韧性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形塑,既延续了“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的核心逻辑,又以数字化手段拓展了“枫桥经验”治理效能边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兼具理论解释力与实践可行性的创新路径。

    2025年03期 v.58;No.297 3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动态能力与TOE框架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

    刘美忆;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核心议题。通过整合动态能力理论与TOE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数据分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影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单个必要条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技术—组织双驱型”“全要素协同型”和“技术驱动—环境约束型”三条主要路径,共同揭示了技术、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协同作用;技术、组织、环境要素间存在动态补偿与刚性约束双重机制,技术短板可通过组织柔性补偿,环境要素对技术效能具有阈值约束。应注重技术与组织协同在区域禀赋上的匹配,组织战略重构需强化市场机会响应,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并嵌入国家战略。

    2025年03期 v.58;No.297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法学

  • 人工智能标准规制的监督机制

    高秦伟;

    近年来,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公私合作型的人工智能标准举措激增,反映了标准在人工智能开发使用及其规制中的重要性。欧盟《人工智能法》作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规制领域的立法,其基于标准的规制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规制形态。此模式的运作基础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规制,但标准化极为复杂,在监督与责任分配方面,标准化组织需从程序、实体、权利保障等方面积极努力以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公共机关需要进一步强化立法与规制责任,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具体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标准须与司法审查机制、合格评定机制以及创新机制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标准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落实规制要求方面的促进作用。

    2025年03期 v.58;No.297 44-5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个人数据交易中信息主体权益的合同保护机制——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为中心

    刘静波;

    《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个人数据交易合同中的适用直接影响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由于个人数据交易合同的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规范的信息处理事宜,《个人信息保护法》应当适用于个人数据交易合同;但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并未针对私人权益保护确立新的合同保护机制,《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只能通过嵌入合同规范机制来实现。通过将《个人信息保护法》基本概念和规则接入合同规范机制来影响个人数据交易合同的成立、效力评价、履行和违约责任,并考量信息处理行为对信息主体民事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实际影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目的得以恰当实现,并有助于优化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具体条文的解释。

    2025年03期 v.58;No.297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风险的分层规制

    梁远高;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运作原理是“训练+优化”相结合的方法,训练数据是其必不可缺的环节。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难以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完全协同,故在大模型训练数据过程中产生了层层风险。训练数据获取主要面临数据爬取行为合法性争议与授权链条瑕疵风险;数据内容主要面临著作权与个人信息侵权风险;数据应用主要面临数据集泄露与滥用风险。对此,应采用层次化规制理念,构建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治理框架。首先,明确数据爬取行为的合法性边界,构建分级分类的弹性授权机制与数据授权溯源动态化体系。其次,对著作权与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建立在最小必要原则上,审慎构建数据内容合规的双重防线。最后,通过技术防御标准法定化、归责原则精细化及恶意滥用规制体系化,健全数据应用安全治理体系。

    2025年03期 v.58;No.297 61-6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经济学

  • DeepSeek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及政策创新——以产业重构为契机

    刘英杰;王英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赋能,这离不开前沿数字技术的支撑。中国本土人工智能技术DeepSeek的应运而生,为推动产业链优化和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培育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DeepSeek技术的颠覆性、开源性、替代性等特征,有助于从产业技术、产业生态与产业治理三个层面,赋能我国产业重构与经济转型。DeepSeek在对全局产业链重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大国治理提供智能化支撑,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数字引擎,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超越工具理性的文化自觉,同时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赋能者,以及推动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新纽带。未来应从创新引领、协调推进、绿色赋能、开放共赢、共享普惠五个维度推进DeepSeek技术发展,构建核心技术突破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定低碳高效发展的政策指引与标准规范、优化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的政策环境、健全技术红利广泛分享的政策支持体系等。

    2025年03期 v.58;No.297 68-7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DeepSeek赋能农户增收:机制、障碍及对策

    梁星亮;陈珂;

    促进农户收入增长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DeepSeek借助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农业领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DeepSeek赋能农户增收的机制主要包含四个维度:一是驱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夯实增收基础;二是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扩大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增收保障;四是重构农村要素配置,激活增收潜能。但是,新技术应用的初期往往伴随较强的“适应性挑战”,DeepSeek的应用也可能引发技术鸿沟,尤其在数字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算力基础设施缺失、金融科技应用不匹配的障碍下,反而会对农户增收产生一定冲击。因此,需构建分层技术赋能体系以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完善乡村数字生态建设以推动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农村数字金融模式以加强增收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巩固技术赋能的基础,从而增强前沿数字技术对三农问题的赋能效果。

    2025年03期 v.58;No.297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新发展格局下数实融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

    邝嫦娥;狄亚轩;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驱动区域协调发展、重塑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数实融合能够通过优化资本配置、产业协同集聚和绿色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显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数实融合对特大型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促进作用较大,对小城市的促进作用较小,甚至出现抑制现象。为此,在政策安排上,一是要精准扶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区域均衡发展;二是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城市间资源共享;三是要优化数实融合赋能机制,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v.58;No.297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路径

    苗领;刘荣增;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效应、高端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动力机制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科技创新为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高端生产要素优化现有管理方式,释放创新活力;新的产业结构能够提供更为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保障现代化建设进程运行顺畅。积极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促进科技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完善组织创新,组建长效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等是较为现实的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58;No.297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哲学

  • 数字劳动的界划标准及其政治经济学透视——基于《资本论》理论视角

    张玮怡;孙乐强;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劳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概念上看,数字劳动从诞生以来始终存在界定不明、概念泛化的理论问题。在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上,应从马克思对于劳动的论述出发,正确区分劳动数字化和数字化劳动、数字活动和数字劳动,对数字劳动的范畴进行合理界划。同时,《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于非物质劳动、商品二重性、劳动价值论、一般利润率等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理解数字劳动提供了思想资源。在数字劳动中,这些理论为数字产品-数字商品-数字商品资本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分析路径,揭示出数字劳动何以进入政治经济学讨论的范围。数字劳动的生产过程同样是一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同样受价值机制的制约,进入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化约过程,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效应。数字劳动的价值分配逻辑按照一般利润率的方式进行介入,体现了价值分配方式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的时代变化。最后,要推动数字劳动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要重视数字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5年03期 v.58;No.297 100-10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参赞化育:自然价值中人的价值建构

    辛利利;吴翠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然成为价值共识,自然价值成为人类认知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价值背景。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作为一个特殊的自然物种向自然生成的价值展开和边界,这表现为人类价值的卓越性追寻和优先性地位,人的价值一方面会因其实践能力的增强而更为显著,另一方面也会因自然价值的彰显而被进一步反思。基于超越主客的方式重新衡量自然向人生成的价值贡献,揭示二者之间的“互构”关系,并将“参赞化育”的理念纳入人与自然的价值互动之中,以期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更为适恰的价值基础。

    2025年03期 v.58;No.297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文学

  • 从甲骨卜辞看商代铜器铭文的书写及制度意识

    张少辉;陈嘉迪;

    从“族氏铭文”“亲称+日名”到“某作某器”及记事铭文,商代铜器铭文体式经历了一个明显的由简至繁的演变过程。“族氏铭文”的内涵及其铸刻位置,决定了青铜铭文在形成之初就有了祭祀功能。将殷墟二期以后的铭文与同期卜辞对读,可以发现武丁中期以后缩小近亲祭祀范围突出近亲先王,是二期晚段大量使用“亲称+日名”类铭文的制度依据。四期新见铭文是文丁以后宗法制度确立的产物,其中“某作某器”表现出严格的世系相承关系,而“隹王几祀某日”和大事纪年这两种具有记录意义的纪时方式,都源自在周祭制度中构建起来的新纪时系统。商代铜器铭文体式虽有变化,但是各期所见铭文均为典型格式的具体呈现,可以说体现了商代国家的制度化书写意识。

    2025年03期 v.58;No.297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录鬼簿》修订过程与目录学性质考论——兼论天一阁本的价值

    赵丽莹;李占鹏;

    钟嗣成至少三次修订《录鬼簿》,此著兼具立传传人与宣扬元曲文学两种意图,在保存了一代戏曲的同时也体现了目录学意识,奠定了它成为目录学著作的基础。简本系统因未“考镜源流”,标举董解元“创始”地位,属第一次修订;繁本系统多著录正名,更兼叙剧情,为钟嗣成的定本;天一阁本与简、繁本均存在重合,是简、繁本间的过渡本。传世天一阁本,实乃《录鬼簿》另一修订本的简钞本,它的类目、剧名、人物小传不无脱漏和简省,原据本更接近繁本,而明人特别增补的吊词与题目正名,又使它拥有了独立于明清通行的简、繁本的特殊文献价值。

    2025年03期 v.58;No.297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再论《诗经·小雅·小宛》的主旨

    彭慧;

    《小宛》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抒怀诗。关于此诗主旨,学界先后形成了“刺王”说、“兄弟相戒”说、“贤者自箴”说及“调和旧说”说等四种观点。考察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尔”的所指可知,“尔”回指首章“有怀二人”中的“二人”,即作者的父母,该诗应是乱世之中孝子悼念父母恩德、感怀自身境遇之作,兼有批判黑暗时局的忧时伤己之意。作为《节南山之什》篇目之一,它与其他诗篇共同彰显了“变雅”的风格,集中体现了个体生命身处乱世的苦闷与挣扎。

    2025年03期 v.58;No.29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历史与考古

  • 礼制考古:概念、视角与方法

    张闻捷;张帅;

    “礼制”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史学及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得益于传统礼学根基与自身“史学传统”影响,中国考古学历来重视对古代礼制的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了“礼制考古”学科分支。礼制考古通过礼制遗存的获取、礼仪活动的复原、礼仪制度的考析、礼制文明的探索乃至哲学层次的思考等研究逐步实现研究目标。礼制具有政治性、统一性、连续性等特征,这深刻影响并反映在礼制遗存中。礼制考古的视角基于礼制遗存展开,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方法。礼制考古除了继续加强分期分区等基础工作外,也宜重视对研究领域的开拓,对自身理论、方法的总结探索。

    2025年03期 v.58;No.297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刘咸炘创办《尚友书塾季报》的理念与实践

    刘开军;

    学术刊物的编印渗透着主事者的学术理念与诉求。1925年,刘咸炘创办《尚友书塾季报》,秉持“鹿鸣鸟嘤之意”,与同道切磋学问,实为“登高而呼”之举。为传播“推十学”,刘咸炘在《尚友书塾季报》上作出三方面努力:一是在《尚友书塾季报》上发表了44篇(首)自撰文章和诗词,走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二是刊发“推十书系年”系列文章,侧重从弟子角度介绍“推十学”;三是借助书刊广告,介绍“推十学”。刘咸炘围绕当时社会热点和有争议问题与“今人”切磋,并批评蔡元培、胡适等人,在趋新与喧闹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了《尚友书塾季报》的学术批判气质。其所包蕴的“推十学”精神富有启示性。

    2025年03期 v.58;No.297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语录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025年03期 v.58;No.29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聚焦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正>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学科于1985年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并在次年正式招生,1993年获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现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学科、河南省重点培育一流学科。学科拥有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及首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公共管理学学科”评估中位居前12%。

    2025年03期 v.58;No.29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