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训诂阐释学的自主建构(笔谈)

  • 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

    刘祖国;郑红丽;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积淀了丰厚的阐释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作为古典学术根基的训诂学,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及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必须继承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有益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训诂阐释学”这一新的学科设计,坚持以训诂为基点、以阐释为鹄的,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学术路径,既吸收训诂学的确定性、可靠性优势,又发扬阐释学的开放、多元、创意取向,推进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的跨学科结合,在融会贯通中确立新的理念和范式。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发掘训诂阐释的历史资源、讨论训诂阐释的实践方法,立意集中于如何把握训诂和阐释的张力。刘祖国、郑红丽《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一文聚焦道经注疏在训诂阐释上的专业性、思想性、创新性等特色,揭示道经注疏中字词训诂与义理阐释的依存关系。周广干《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一文立足虚词训释和经典阐释的关联,认为虚词训释的系统性和确定性是建构经典公共性的津梁。张祎昀《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一文考察《孟子章句》对章句体式的发展意义,认为它在训诂与阐释的张力中实现和重铸了训诂阐释的公共性。当代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建构,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共同推动“训诂阐释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展开。

    2025年05期 v.58;No.29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

    周广干;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积淀了丰厚的阐释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作为古典学术根基的训诂学,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及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必须继承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有益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训诂阐释学”这一新的学科设计,坚持以训诂为基点、以阐释为鹄的,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学术路径,既吸收训诂学的确定性、可靠性优势,又发扬阐释学的开放、多元、创意取向,推进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的跨学科结合,在融会贯通中确立新的理念和范式。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发掘训诂阐释的历史资源、讨论训诂阐释的实践方法,立意集中于如何把握训诂和阐释的张力。刘祖国、郑红丽《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一文聚焦道经注疏在训诂阐释上的专业性、思想性、创新性等特色,揭示道经注疏中字词训诂与义理阐释的依存关系。周广干《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一文立足虚词训释和经典阐释的关联,认为虚词训释的系统性和确定性是建构经典公共性的津梁。张祎昀《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一文考察《孟子章句》对章句体式的发展意义,认为它在训诂与阐释的张力中实现和重铸了训诂阐释的公共性。当代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建构,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共同推动“训诂阐释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展开。

    2025年05期 v.58;No.299 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

    张祎昀;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积淀了丰厚的阐释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作为古典学术根基的训诂学,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及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必须继承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有益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训诂阐释学”这一新的学科设计,坚持以训诂为基点、以阐释为鹄的,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学术路径,既吸收训诂学的确定性、可靠性优势,又发扬阐释学的开放、多元、创意取向,推进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的跨学科结合,在融会贯通中确立新的理念和范式。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发掘训诂阐释的历史资源、讨论训诂阐释的实践方法,立意集中于如何把握训诂和阐释的张力。刘祖国、郑红丽《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一文聚焦道经注疏在训诂阐释上的专业性、思想性、创新性等特色,揭示道经注疏中字词训诂与义理阐释的依存关系。周广干《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一文立足虚词训释和经典阐释的关联,认为虚词训释的系统性和确定性是建构经典公共性的津梁。张祎昀《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一文考察《孟子章句》对章句体式的发展意义,认为它在训诂与阐释的张力中实现和重铸了训诂阐释的公共性。当代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建构,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共同推动“训诂阐释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展开。

    2025年05期 v.58;No.299 1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简讯

  • “首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学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

    <正>2025年8月9日,“首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学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路育松,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周群,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张锦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国内2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李成伟指出,论坛的举办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赓续中华文脉、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具体行动。

    2025年05期 v.58;No.29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政治学

  • 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李永胜;乔静宜;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文化创新为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效能,是向“精神富有”时代跨越的核心动力。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聚焦精神“生产-分配-交往-消费”的全过程,助力精神生产的创新提质、促进精神分配的公平普惠、推动精神交往的互动深入、形塑精神消费的价值功能。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创新内容生产链,夯实共有;铺设成果流通网,健全共享;涵育交往新氛围,提升共识;满足消费新需求,强化共赢,切实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5年05期 v.58;No.299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 数字技术赋能人民政协凝聚共识机制研究——以全国政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为例

    徐旖瑶;朱仁显;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为人民政协突破传统协商的时空限制、广泛凝聚共识提供可能。以全国政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为分析案例,基于“精准动员-多元链接-系统集成”的分析框架,考察数字技术赋能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精准动员,避免了参政议政的“效能损耗”,多元链接打通了民主监督的“传导阻滞”,系统集成突破了政治协商的“空间局限”。技术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深度耦合,不仅从整体上优化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职能,更催生数字协商民主的新形态。

    2025年05期 v.58;No.299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公共管理

  • 县级政府预防返贫能力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制

    师青伟;侯帅;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预防返贫是县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县级政府预防返贫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成败。基于“能力—因素—机制”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县级政府预防返贫能力由预防返贫措施保障能力、预防返贫服务保障能力和预防返贫成效保障能力构成,易受政府注意力分配、政府内部协同以及政府外部协同的影响。县级政府预防返贫能力生成机制包括结构性机制、程序性机制和协调性机制。结构性机制有效解决预防返贫中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问题;程序性机制规范预防返贫具体措施的部署与运行;协调性机制促进预防返贫多方主体联动,发挥统一目标、协同一致的作用。

    2025年05期 v.58;No.29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 算法时代全球网络空间观念治理的中国方案

    赵秀赞;吴太宇;

    算法引致全球网络空间观念分配格局再塑,驱动全球网络空间观念治理范式重构。算法架构通过技术赋权机制刻画网络行为主体的能动性边界,算法推荐系统借助认知塑造机制介入网络话语生产,算法经由制度嵌套机制实现与政治经济结构的耦合。算法时代全球网络空间观念治理的风险诱因包括算法非中性作用诱发信息茧房效应,引致观念分配结构性失衡;算法偏见与流量逻辑叠加作用,加剧国际话语权非对称分布;算法催化观念分配非均衡效应,循环巩固美国网络意识形态霸权。为此,中国方案强调算法透明、算法正义和算法向善,在人本原则之下消除算法黑箱,遏制资本逻辑对公共领域的过度渗透,强化主流价值的算法化表达。

    2025年05期 v.58;No.299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法学

  • 具身智能的法理边界

    郑玉双;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创造巨大产业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社会、伦理和法律挑战。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的具身性,引发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跃升,提升了具身智能价值对齐的难度,也对具身智能的监管和法律归责带来新的难题,产生监管困境和责任悬念。具身智能的价值对齐不仅仅是机器意识和决策向人的价值体系的靠拢,也是人机互动价值空间的新创造。在此基础上,应当化解具身智能监管的空心化和非价值性困境,并借鉴自动驾驶汽车的归责原理,将德性因素纳入具身智能的归责之中。

    2025年05期 v.58;No.29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反垄断法规制

    姚保松;

    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数据资源的排他性控制、算法黑箱的技术遮蔽以及市场支配力的跨领域传导,塑造了高度隐蔽的垄断形态与风险。现行反垄断制度在规制模式以及数据质量动态评估、算法共谋行为识别、算力资源集中等审查方面存在失灵现象。为构建深度适配大模型特征的规制体系,反垄断法应推动规制理念的激励性转变,激发市场主体合规积极性;实施预防性的规制路径,提前识别与控制垄断风险;对规制措施进行分层设计,以平衡公平竞争与大模型创新间的关系。在制度内容上,反垄断法可根据大模型垄断的动态演变特征,合理配置市场主体权利,完善反垄断实体规范与制度,同时应引入社会治理规范,发挥推动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

    2025年05期 v.58;No.299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国际法规则

    周明园;

    国际法在全球交往中的各个领域锻造秩序、提供价值、促进文明,是全球发展的基础性规则,应当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领域的秩序构建。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国际法规则主要表现为以国际软法为重要形式、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国际法和国内法互为转化的跨国立法进程等特征。一方面,国际法规则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领域存在局限性,规则碎片化引发的冲突成为全球构建具有公信力的治理框架的障碍,普遍呈现弱规范性的模糊性规则又是国际法运行时受到掣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法律规范性、权威性、强制力等特征的加成下,国际法规则能够在提供行为准则、保证安全底线、构建全球治理法治化规范等方面产生效用。在此基础上,可从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核心治理理念,深化以国家主权权力为核心的规则秩序,搭建以分级治理为基础、以功能主义为导向的全球法治化治理平台等层面具体探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国际法规则的应然进路。

    2025年05期 v.58;No.299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实质限缩

    张德权;夏伟;

    在积极刑法观影响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为手段的形式化认定、行为对象的过度延展与危害后果认定标准的不当运用使其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呈现出扩张适用的趋势。数字时代,针对侵犯个人法益的数字犯罪,要求从前端、中端与末端构建全方位的刑事治理模式。消极刑法观与数字犯罪的治理相契合,而且,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应注重发挥多个部门法的协同作用并兼顾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故而,立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扩张现实,须通过入罪路径的限缩和出罪渠道的畅通来限缩本罪的适用范围。一方面,应当通过对本罪空白罪状和行为对象的实质限缩避免不当入罪,另一方面,须通过出罪事由的合理运用为本罪的实质出罪寻找依据。

    2025年05期 v.58;No.299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经济学

  •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

    薛宝贵;

    让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人均GDP相同时期水平,也大幅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形成的投资驱动型与出口导向型的外循环发展格局,虽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与国内资本积累,但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也压缩了国内居民消费空间,并衍生出诸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住房价格高涨以及居民收入占比缩小等问题,共同抑制了居民消费。现阶段应当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均衡关系,满足居民消费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的升级趋势,从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同时发力,缩小居民收入与财富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住房价格以及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同时,在长期政策短期效果较弱的情况下,应制定提振消费的系列短期政策,动态优化政策组合。

    2025年05期 v.58;No.299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基于国家主权信用的金融强国建设进程评估——以政府能力的内生驱动为视角

    王晓永;尹晴;

    在金融强国建设进程中,政府能力作为核心动力,能够有效推动以国家主权信用为基石的金融强国目标实现。依据内生驱动、经济追赶和金融治理三个阶段,构建了金融强国建设的逻辑框架和八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对2012—2022年我国及主要OECD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我国与主要OECD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长期呈增长趋势,但样本期近三年均有所下降;其中,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指数增长率较快,但在金融创新、主权货币和金融机构等维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我国在金融强国建设的三个阶段均赶超了OECD国家平均值,呈现出“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的特征。应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信力,合理引导市场资源向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领域倾斜。

    2025年05期 v.58;No.299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8K]
  • 数字背景高管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投资

    李云鹤;林兆威;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投资决策难题。在公司治理视角下,高管背景特征与企业数字化投资密切关联,尤其是具有数字背景的高管,能够深刻影响企业数字化投资决策。通过分析2008—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关联数据发现,数字背景高管占比越高,企业进行数字化投资的概率越高,数字背景高管显著提高了企业内部数字资本性支出和外部数字并购投资。数字背景高管主要通过推行企业数字战略和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数字化投资,进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地区制度环境改善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能够增强数字背景高管对企业数字资本性支出的促进作用,但不能提升数字并购水平。企业应当重视高管在数字化投资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完善管理层激励与治理机制,同时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投资方式。

    2025年05期 v.58;No.299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企业数字化转型、ESG表现与绿色创新绩效

    张成;曹林楠;

    选取201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ESG表现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整合市场资源、改善内部控制,从而促使绿色创新绩效提高。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非重污染类型企业中的表现更为显著。同时,企业提升数字化转型程度还能够促使管理层在经济价值、环境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保持好动态平衡,进而提高企业ESG表现。因此,企业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着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部门应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绿色创新绩效表现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2025年05期 v.58;No.299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美学·环境美学

  • 生态视域中的自然美学

    范锦熙;

    20世纪后半叶美学发生了自身的“自然转向”,自然作为一个前沿审美领域而出现。以“自然”为核心的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相继诞生,而自然在美学中的这一恢复趋势要放在整个自然观念发展史的背景中去理解。从目的论到机械论再到有机论,自然经历了复杂的观念转变。发展到当代,自然处在生态主义的阶段中,人被包含在自然当中并与之成为一体。这一“生态”视域给以自然为基础的美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环境美学通过“参与”“身体”等美学概念试图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区分进行消除时,客观的科学认知将自然环境审美引向伦理层面,最终生态美学完成自然在美学中的生态深化。与其他美学形态不同,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自然观念植根于“生态”的土壤中,生态伦理成为其发展的内在思想根源。由此,自然的美学路径在“审美”与“伦理”双重维度中显露出来。

    2025年05期 v.58;No.299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与启示

    郭广平;

    历史规律实现的合力性特征,要求执政党必须重视多种社会力量,不断提升整合能力、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历史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们追求利益的活动,要求执政党必须将历史规律的客观要求与主体活动的利益追求紧密联系起来,在充分整合社会利益的同时不断满足各个群体的利益需求。历史规律实现后果的价值非中立性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执政党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实现的有利时机、选择更适合的实现形式,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历史规律实现的非直接现实性,要求执政党必须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不断强化对历史规律的认知,坚持理论与时俱进。

    2025年05期 v.58;No.299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当代国家认同的范式转换——从“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到“文明型国家-命运共同体”

    赵颖;冀娟;

    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与数字媒介的迭代发展,正在重塑着国家认同的生成语境,民族国家范式的解释效力不断弱化。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作为传统主流解释模式,难以适配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多元文明实践。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文明国家,亟需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立与其文明根基相匹配的国家认同新范式。“文明型国家—命运共同体”范式实现了国家认同框架的三重突破:一是本体层面,文明型国家作为历史根脉与现实载体,以文明基因的自我赓续、文明更新的内生驱动、多元一体的秩序构建、文明互鉴的包容特质、天下治理的价值供给五大特征,重塑国家认同根基;二是机制层面,命运共同体通过认知整合、情感共振、实践协同三维框架,将文明基因转化为国家认同;三是范式层面,以范式转换推动文明与民族、国家的良性互构,实现关系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这一范式转换,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具有延续文化根脉、提升制度效能、推动话语升级等多重价值,为国家认同建构注入了时代内涵与全球视野。

    2025年05期 v.58;No.29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文学

  • 《毛诗注疏》惠栋批校本研究

    徐玲英;曹勇;

    作为清代汉学开山者的惠栋,其批校本《毛诗注疏》在学界鲜为人知。作为惠栋治《诗》的重要稿本,书中存有的千余条批语是其治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中不乏精美绝伦之语。批校本立足于前人治《诗》之基石,潜研深究,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覆盖词义训诂、注音和探析诗旨三个方面,已带有突出的惠氏特点。批校本对于唐宋明清等前贤的论述也多有引用,但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惠栋汉学思想的逐渐形成。对惠氏批校本《毛诗注疏》加以考察,不仅能引起学界对《毛诗注疏》惠氏批校本的关注与研究,还有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惠栋的考据学。

    2025年05期 v.58;No.299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孟村八极拳》的功夫论阐释及其现代性重构

    项泽寰;金玉柱;

    八极拳是“以身为器”的意象化功夫表达,其以身体为媒介,强调“攻防一体”的辩证逻辑。基于中国阐释学“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的诠释传统,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八极拳的力学密码出发阐释其攻防特征、攻防意象及现代性重构。研究指出:八极拳主要以“三盘六点”桩功系统的空间拓扑学原理,“十字整劲”骨骼系统的力学传导模型,“贴山靠”等撞击武器的身体工程学方法为力学密码。它通过“挨膀挤靠”接触瞬间的决策系统,“吞吐开合”的呼吸节律与攻防时相的耦合机制,以及“硬打硬进”主动防御逻辑,系统全面展现了八极拳的动态攻防体系。这种动态攻防体系蕴含着传统文化“城郭意象”“金钟罩隐喻”“门闩原理”等攻防意象。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构八极拳盾矛一体的身体辩证法,提炼综合格斗项目的八极元素,激活攻防技术文化符号基因库等,可以实现八极拳技击理念的现代性转化,进而为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2025年05期 v.58;No.299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历史与考古

  • 东周秦公(王)墓的陵寝设施及相关问题

    刘尊志;

    东周时期,秦公(王)墓对陵寝设施的使用较为普遍,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兆沟与园墙、墓上建筑、墓外建筑等。随着陵寝设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兆沟、园墙得到充分使用,而且多有组合;建筑设施基本移至墓侧或墓外,且有多个建筑并存,有的还存在墓上建筑与墓外建筑并存等情况,这与陵园的独立、墓祭的发展、墓地的规划与保护等均有密切关系。秦公(王)墓的陵寝设施不仅对秦国王墓乃至东周时期王墓陵寝制度的发展、完善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东周秦王墓完成向秦王陵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为秦汉帝王陵寝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25年05期 v.58;No.299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顾炎武废银论发覆

    周岐琛;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家,但其以废银为特征的货币、赋税思想似显“保守”,而被经济思想史学界所诟病。依据其著作的撰写时间,发现废银论主要体现在清初,是其目击北方时艰而形成的,是顾炎武深为自得,且受到时人推赞的理性声音。废银论的核心是反对赋税折银。顾炎武赋税本色、赋税折钱的观念源自其社会思想逻辑,是与保天下、行教化、美风俗的社会理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制度设想、民本思想融为一体的。

    2025年05期 v.58;No.299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征收所得税的原因、类型及特点

    李刚;

    全面抗战时期,为整顿地方财政,四川省政府开征所得税。通过所得税的征收,破除了军阀防区制导致的苛捐杂税乱象,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战时提供了军补给,促进了川内各地区政治、经济、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其所得税税制主要包括营利事业所得税、薪给报酬所得税、证券存款利息所得税、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等五类。征收特点有申报法与课源法并用;稽征与经收的分立负责制;缜密的报缴程序和奖惩制度;重视税务人员的选拔与培养等。但是所得税征收也存在诸多弊端,包括税法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着诸多疏漏,所得税征收成本过高,课税重心偏移等。

    2025年05期 v.58;No.299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新闻传播

  • “三大全球倡议”国际传播的和平发展叙事

    谢清果;胡羽佳;

    “三大全球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根柱石,针对当今世界在发展、安全以及文明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其中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叙事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通过阐扬和平发展叙事提升国际传播潜力,以实现对西方“自由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元叙事的突围,乃至对逆全球化思潮的纠偏。一方面,要秉持体系叙事、身份叙事和议题叙事三位一体的内容叙事观;另一方面,要奉行复调传播与跨媒介叙事协同配合的受众叙事观,在精准化、全面化的战略布局中提升和平发展叙事的全球影响力,发挥“三大全球倡议”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2025年05期 v.58;No.299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数智赋能中华文明标识国际传播的内在机理与协同优化

    原光;辛璐璐;

    数智技术为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带来新机遇,也引发了技术工具理性与文化价值理性的深层张力。数智技术可在符号转译、受众触达、场域协同、体验升级四个层面赋能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但也面临技术局限影响文化符号解读、技术解构消解符号价值内核、制度障碍制约跨境传播效果、认知偏差固化文化片面认知等现实挑战。应构建技术治理适配体系,强化转译本真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依托跨境传播保障体系突破政策壁垒,推动深度参与以矫正认知偏差,进而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平衡。

    2025年05期 v.58;No.299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正>7月18日至19日,由北京市高教学会社科学报研究分会和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联合主办,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商学院承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在主校区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多所在京高校和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30多所在豫高校的100余名学术期刊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25年05期 v.58;No.299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学报编排规范的有关规定,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一、稿件与作者信息1.本刊欢迎学术性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的来稿,篇幅以12000-15000字为宜。题目以20字左右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文内各级标题层次序号依次为:一、二、三、四……(一)(二)(三)(四)……1.2.3. 4.……(1)(2)(3)(4)……2.来稿应署作者真实姓名,并在作者姓名之下写明工作单位、省份及城市、邮政编码。

    2025年05期 v.58;No.299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