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祖国;郑红丽;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积淀了丰厚的阐释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作为古典学术根基的训诂学,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及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必须继承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有益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训诂阐释学”这一新的学科设计,坚持以训诂为基点、以阐释为鹄的,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学术路径,既吸收训诂学的确定性、可靠性优势,又发扬阐释学的开放、多元、创意取向,推进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的跨学科结合,在融会贯通中确立新的理念和范式。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发掘训诂阐释的历史资源、讨论训诂阐释的实践方法,立意集中于如何把握训诂和阐释的张力。刘祖国、郑红丽《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一文聚焦道经注疏在训诂阐释上的专业性、思想性、创新性等特色,揭示道经注疏中字词训诂与义理阐释的依存关系。周广干《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一文立足虚词训释和经典阐释的关联,认为虚词训释的系统性和确定性是建构经典公共性的津梁。张祎昀《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一文考察《孟子章句》对章句体式的发展意义,认为它在训诂与阐释的张力中实现和重铸了训诂阐释的公共性。当代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建构,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共同推动“训诂阐释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展开。
2025年05期 v.58;No.29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周广干;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积淀了丰厚的阐释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作为古典学术根基的训诂学,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及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必须继承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有益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训诂阐释学”这一新的学科设计,坚持以训诂为基点、以阐释为鹄的,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学术路径,既吸收训诂学的确定性、可靠性优势,又发扬阐释学的开放、多元、创意取向,推进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的跨学科结合,在融会贯通中确立新的理念和范式。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发掘训诂阐释的历史资源、讨论训诂阐释的实践方法,立意集中于如何把握训诂和阐释的张力。刘祖国、郑红丽《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一文聚焦道经注疏在训诂阐释上的专业性、思想性、创新性等特色,揭示道经注疏中字词训诂与义理阐释的依存关系。周广干《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一文立足虚词训释和经典阐释的关联,认为虚词训释的系统性和确定性是建构经典公共性的津梁。张祎昀《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一文考察《孟子章句》对章句体式的发展意义,认为它在训诂与阐释的张力中实现和重铸了训诂阐释的公共性。当代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建构,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共同推动“训诂阐释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展开。
2025年05期 v.58;No.299 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张祎昀;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积淀了丰厚的阐释学思想与方法,特别是作为古典学术根基的训诂学,在阐发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及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必须继承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有益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训诂阐释学”这一新的学科设计,坚持以训诂为基点、以阐释为鹄的,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学术路径,既吸收训诂学的确定性、可靠性优势,又发扬阐释学的开放、多元、创意取向,推进传统训诂学与现代阐释学的跨学科结合,在融会贯通中确立新的理念和范式。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发掘训诂阐释的历史资源、讨论训诂阐释的实践方法,立意集中于如何把握训诂和阐释的张力。刘祖国、郑红丽《道经注疏与训诂阐释》一文聚焦道经注疏在训诂阐释上的专业性、思想性、创新性等特色,揭示道经注疏中字词训诂与义理阐释的依存关系。周广干《虚词、词序的训释与阐释确定性》一文立足虚词训释和经典阐释的关联,认为虚词训释的系统性和确定性是建构经典公共性的津梁。张祎昀《论赵岐〈孟子章句〉的训诂阐释及其学史意义》一文考察《孟子章句》对章句体式的发展意义,认为它在训诂与阐释的张力中实现和重铸了训诂阐释的公共性。当代中国阐释学的自主建构,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共同推动“训诂阐释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展开。
2025年05期 v.58;No.299 1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