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简讯

  • 数字时代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博士后学术论坛暨第二十四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在郑州大学召开

    <正>2025年7月5日至6日,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指导,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中国博士后制度设立四十周年学术交流活动——数字时代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博士后学术论坛暨第二十四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在郑州大学召开。来自马里兰大学、马来西亚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80余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和《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行政论坛》等期刊的主编、编辑共280余人参加论坛。校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5年04期 v.58;No.29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 重走穆青路:新闻理想的“知”与“行”

    <正>2025年7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重走穆青路”实践教学。68名师生循着穆青当年走向革命和开展采访活动的足迹,在革命圣地感悟红色新闻精神,追寻新时代新闻理想。延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延川县梁家河村,曾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师生们在打坝淤地旧址、知青井和沼气池旧址前,聆听“20岁支部书记带领乡亲脱贫”的故事,切身理解“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根基。

    2025年04期 v.58;No.298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_文明互鉴与多元文明交融(笔谈)

  • “三种文化之城”:中世纪科尔多瓦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张倩红;魏通;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核心内涵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倡导文明交融共生、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本期笔谈邀请六位学者,以安达卢斯时期的科尔多瓦、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以及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的伊朗大不里士画派为切入点,聚焦不同族群在同一社会的并存与共生,呈现了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土耳其文明以及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案例与璀璨成果,从而展现了文明交往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伴而生、相向而行。张倩红、魏通《“三种文化之城”:中世纪科尔多瓦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一文从文明史的视角切入考察中世纪西班牙城市科尔多瓦多族群的共生与融合,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开放包容、深度交往与融通互鉴才是文明成长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识。王泰、杨嘉怡《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多元文明的互鉴交流》一文,从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多元宗教的碰撞与融合进行分析,既考察这一时期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也分析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揭示在多元文明共存的背景下,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异质文化间的创造性对话,任何文明体系都需要在持续的交流互鉴中完成自我更新。王三义的《城市拼盘: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多元文明兼容》一文,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从城市空间上分析多个族群混居、多种文明在伊斯坦布尔交汇融合,讨论多元文明给伊斯坦布尔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冀开运的《大不里士画派: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风景》一文从大不里士画派来透视伊朗古代历史上多元文明互鉴问题,对丝路文明中孕育的伊朗细密画进行总体性描述,讨论大不里士画派在文明互鉴中的延续。

    2025年04期 v.58;No.298 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王泰;杨嘉怡;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核心内涵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倡导文明交融共生、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本期笔谈邀请六位学者,以安达卢斯时期的科尔多瓦、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以及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的伊朗大不里士画派为切入点,聚焦不同族群在同一社会的并存与共生,呈现了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土耳其文明以及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案例与璀璨成果,从而展现了文明交往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伴而生、相向而行。张倩红、魏通《“三种文化之城”:中世纪科尔多瓦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一文从文明史的视角切入考察中世纪西班牙城市科尔多瓦多族群的共生与融合,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开放包容、深度交往与融通互鉴才是文明成长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识。王泰、杨嘉怡《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多元文明的互鉴交流》一文,从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多元宗教的碰撞与融合进行分析,既考察这一时期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也分析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揭示在多元文明共存的背景下,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异质文化间的创造性对话,任何文明体系都需要在持续的交流互鉴中完成自我更新。王三义的《城市拼盘: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多元文明兼容》一文,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从城市空间上分析多个族群混居、多种文明在伊斯坦布尔交汇融合,讨论多元文明给伊斯坦布尔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冀开运的《大不里士画派: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风景》一文从大不里士画派来透视伊朗古代历史上多元文明互鉴问题,对丝路文明中孕育的伊朗细密画进行总体性描述,讨论大不里士画派在文明互鉴中的延续。

    2025年04期 v.58;No.298 10-14+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城市“拼盘”: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多元文明兼容

    王三义;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核心内涵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倡导文明交融共生、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本期笔谈邀请六位学者,以安达卢斯时期的科尔多瓦、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以及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的伊朗大不里士画派为切入点,聚焦不同族群在同一社会的并存与共生,呈现了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土耳其文明以及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案例与璀璨成果,从而展现了文明交往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伴而生、相向而行。张倩红、魏通《“三种文化之城”:中世纪科尔多瓦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一文从文明史的视角切入考察中世纪西班牙城市科尔多瓦多族群的共生与融合,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开放包容、深度交往与融通互鉴才是文明成长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识。王泰、杨嘉怡《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多元文明的互鉴交流》一文,从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多元宗教的碰撞与融合进行分析,既考察这一时期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也分析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揭示在多元文明共存的背景下,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异质文化间的创造性对话,任何文明体系都需要在持续的交流互鉴中完成自我更新。王三义的《城市拼盘: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多元文明兼容》一文,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从城市空间上分析多个族群混居、多种文明在伊斯坦布尔交汇融合,讨论多元文明给伊斯坦布尔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冀开运的《大不里士画派: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风景》一文从大不里士画派来透视伊朗古代历史上多元文明互鉴问题,对丝路文明中孕育的伊朗细密画进行总体性描述,讨论大不里士画派在文明互鉴中的延续。

    2025年04期 v.58;No.298 14-17+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 大不里士画派: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风景

    冀开运;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核心内涵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倡导文明交融共生、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本期笔谈邀请六位学者,以安达卢斯时期的科尔多瓦、法蒂玛王朝时期的埃及、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坦布尔以及深受中华文明滋养的伊朗大不里士画派为切入点,聚焦不同族群在同一社会的并存与共生,呈现了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土耳其文明以及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案例与璀璨成果,从而展现了文明交往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伴而生、相向而行。张倩红、魏通《“三种文化之城”:中世纪科尔多瓦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一文从文明史的视角切入考察中世纪西班牙城市科尔多瓦多族群的共生与融合,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开放包容、深度交往与融通互鉴才是文明成长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标识。王泰、杨嘉怡《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多元文明的互鉴交流》一文,从法蒂玛王朝时期埃及的多元宗教的碰撞与融合进行分析,既考察这一时期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也分析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揭示在多元文明共存的背景下,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异质文化间的创造性对话,任何文明体系都需要在持续的交流互鉴中完成自我更新。王三义的《城市拼盘: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的多元文明兼容》一文,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从城市空间上分析多个族群混居、多种文明在伊斯坦布尔交汇融合,讨论多元文明给伊斯坦布尔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冀开运的《大不里士画派:多元文明交融的独特风景》一文从大不里士画派来透视伊朗古代历史上多元文明互鉴问题,对丝路文明中孕育的伊朗细密画进行总体性描述,讨论大不里士画派在文明互鉴中的延续。

    2025年04期 v.58;No.298 17-20+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政治学

  • 从工具到共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知识生产与“新文科”建构

    张树华;张夏添;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知识生产的深刻变革。智能技术通过主体关系、生产流程、知识形态、治理机制与价值秩序五大维度推动知识生产的全面革新,带来效率跃迁的同时也导致传统人文学科建制面临三重危机:知识论层面数据权力对诠释传统的消解,方法论层面算法逻辑对人文思维的替代,价值论层面技术资本对学科自主的侵蚀。为应对这些挑战,“新文科”建构应从工具依附转向共生进化:建立透明性治理与算法问责机制以守护学术主体性,构建分布式协作网络促进跨学科知识整合,设计动态复合评价体系维护多元价值取向,推动本土知识体系数字化以保护文化多样性。

    2025年04期 v.58;No.298 21-28+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治理价值——协商渠道视角的探析

    王红艳;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独特民主形式,其拥有一套别具特色的协商渠道体系,呈现出独特而显著的治理价值,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协商渠道的多元化和分类分层化特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协商的可及性和有序性,有利于维护和夯实国家治理所必需的政治社会基础;协商渠道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在内核上的一致性,形成了“体系VS体系”的良性互动态势,有利于持续强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内在机理;协商渠道的“全纳化”设计,为全类型治理主体提升核心治理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协商渠道的“重合式+附着式”运行,通过将民主协商文化形塑成国家治理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民主协商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嵌入国家治理过程中所形成并释放出来的治理价值。

    2025年04期 v.58;No.298 29-3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治理的三重逻辑

    武艳敏;高雅舒;

    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治理的百余年奋斗实践书写了黄河安澜的伟大奇迹。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三重维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河治理事业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化对黄河治理的整体性认识。理论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黄河治理提供根本遵循。历史逻辑上,党领导黄河治理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洪水保家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水利强生产、改革开放新时期调水沙促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护生态谋永续四大历史跨越,实现从被动抗灾到主动调控的范式升级。实践逻辑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党的领导,协同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多元主体协作与法治体系完善,方能实现黄河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5年04期 v.58;No.298 36-4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晋;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社会思想状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围绕与帝国主义相分离、与封建主义相割裂、与国际主义相结合、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而展开,有效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要务;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在重大节日里大张旗鼓地宣传,也要在日常工作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

    2025年04期 v.58;No.298 42-4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公共管理

  • 新质生产力助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孙珠峰;胡铖;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在发展新动能、新模式与新产业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中完善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培育高素质国民群体和建设现代化文明社会中提升共同富裕的精神基础。为形成共同富裕导向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推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放大新质生产力的普惠效应,规制其极化效应,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5年04期 v.58;No.298 48-5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按数据要素贡献分配:个人分享数据经济红利的理论廓清与路径探索

    徐偲骕;

    按数据要素贡献分配如何在个人层面实现,仍存在理论认知误区与实施路径偏差。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工具可以有效解构数据要素价值的循环机制,反证用户个人数据须以集体数据资产的方式,依托组织-技术代理机制,才能实现要素转化并投入智能化价值生产过程。因此,个人数据经济权益的基础源于集体数据的受控访问和使用授权,而非用户个体的劳动投入,时髦的数字劳动理论和既有的按劳分配框架并不适用。路径方面,行业性数据空间的场景化价值返还模式,较之统一的数据银行构想更具现实可行性,可作为商业创新予以探索,以降低制度转换成本并激活收益共享机制。现阶段,数据生产要素以权益形态持续参与增值分配,要显著优于统一定价和一次性概括式授权。分配方式本身亦具有生产性,将按数据要素贡献分配延伸至个人数据层面,也将有助于理顺数据生产关系与供求格局,更快激发新质生产力涌现。

    2025年04期 v.58;No.298 55-62+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法学

  • 立法论视域下检察公益诉讼可诉性阐释与制度实现

    田凯;陈鹏;

    传统法学范式中,因诉讼程序之于私益救济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可诉性未成为主要理论难题。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后,其特殊程序构造与价值功能在公益保护及社会治理中成效显著。但实践运行的偏离与异化,引发了多方的审视、质疑与反思。检察公益诉讼可诉性的提出,是检察机关办案理念与目标在制度发展中的理论及实践回应。有限公共利益理念、特定诉讼目的和特殊诉讼结构等法理基础决定了可诉的案件范围、诉权利益和法律关系,可诉性的功能决定程序作用范围、划定权力行使边界、限定参与治理程度并回应实践办案需求等,可从明确案件范围、优化程序衔接、强化救济保障等方面将可诉性体现于专门立法之中。

    2025年04期 v.58;No.298 63-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纪法协同下监察权运行的法理蕴涵与路径优化

    张阳;韩谦;

    纪法协同是促进纪法衔接互动,实现纪委与监委在腐败治理中合力贯通的重要路径。监察权的运行具备坚实的法理基础,在纪法协同背景下呈现治理效果多元化、治理范围延伸化的复合特征,应遵循分层施治、协同治理、程序正当原则的指引,以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逻辑与纪法内在一致、功能互补、贯通衔接的法理逻辑。应强调纪法之间的一致性,明确二者相对差异性,在合署办公的体制安排以及一体运行的逻辑中优化监察权运行的结构分层与内外平衡。一方面从外部处理好政治属性与法律属性的区分,重申“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宪法设计;另一方面在纪法协同的框架内明确纪法界限,完善纪法协同路径,实现监察权运行的精准与分层。

    2025年04期 v.58;No.298 71-7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依宪立法视角下法规的体系结构及其优化

    王建学;苗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规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由不同类型的法规构成,并且其制定主体、地位、功能、效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法规体系是立法权分散配置的产物,与国家纵向治理具有独特的契合性。在依宪立法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各类法规作为一个整体并予以体系化建构。就内在结构而言,法规体系存在非对称性、交叉性和冲突性等问题。未来应当夯实法规体系的宪制基础,将各类法规均统一规定在《立法法》正文中并予以整体性编排。在明确各类法规应有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法规之间的功能分化和效力清晰化。法规体系的结构优化,有助于提高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并促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2025年04期 v.58;No.298 77-8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人工智能风险规制的宪法释义与制度回应

    罗亚海;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既有宪法秩序构成系统性挑战,亟待宪法学理与制度作出回应。应对人工智能风险,须回归宪法的三个根本维度,即宪法的基本精神、安全条款的时代价值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品格。在上述宪制框架内,规制人工智能风险还需构建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其一,在理念层面,凝聚社会共识,确立宪法对人工智能风险干预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其二,在规则层面,超越传统伦理规范,创新构建能够内嵌于技术架构的宪法伦理准则,完善非特定、多源头风险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其三,在价值层面,维护人的主体地位与根本尊严,确保技术发展始终以人为目的。通过对宪法精神的现代化阐释与体系化制度安排,确保人工智能始终运行在宪法价值的轨道之上。

    2025年04期 v.58;No.298 85-8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经济学

  • 新时代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向度

    张明斗;

    城市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五维向度的重要场所,也是向全球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坐标。然而,现实中我国城市依然存在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被忽视、优质城市品质缺失、城市包容性发展程度不足等问题。未来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应依循“态度+深度+温度+厚度+精度”的“五度”原则。一是要对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秉持一种关怀“态度”;二是应在遵循城市基本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扩充城市品质的“深度”,提升城市民本的“温度”,增加城市产业的“厚度”,强化城市治理的“精度”;三是要通过五个向度之间的紧密衔接与互相赋能,与外部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相结合,构成双重发展机制。

    2025年04期 v.58;No.298 90-95+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设与实践路径

    孙良顺;

    新型城镇化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历史转型期。在这一进程中,发展范式要实现从要素规模驱动向系统能力建设的深刻变革,涵盖韧性基础设施供给、产业支撑、优质公共服务提供、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四个维度的能力建设。同时,在主体维度要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在领域维度要实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等的系统融合,在要素维度要推动耐心资本、高素质劳动力、高新技术、高质量数据与文化等优质要素的系统集成,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建设。鉴于不同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实践路径存在差异,在城市化地区要强化新质生产力引领作用,在农产品主产区要深化三产融合发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最终实现主体功能强化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2025年04期 v.58;No.298 96-10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农业保险、生产决策和农户跨期收入

    周孟亮;周欢;

    农业保险购买行为是农户以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的跨期决策结果。基于农户跨期经营决策模型,以2001—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逐步回归方法,从农户优化生产决策等渠道考察了农业保险提高农户跨期收入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业保险通过影响农户生产投入、生产规模、产业功能以及市场预期等方面的决策,促进了农户跨期收入增加;分区域来看,农业保险对不同区域农户跨期收入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自然灾害频发且灾损较为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今后应继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建立与区域相联系的地方政府补助体系,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因地制宜的新型农业保险品种,开发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保险新产品。

    2025年04期 v.58;No.298 103-11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 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韧性——基于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康;李琴英;陈晓慧;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影响农业经济韧性的成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农业保险密度每增加100元/人,农业经济韧性能够提升0.0042;农业保险能够通过其融资增信功能扩展融资渠道,助力农业产业链强劲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但其成效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只有在农业保险密度超过404.19元/人时,农业保险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经济韧性。鉴于此,对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应强化风险减量服务和差异化的产品供给,重点提升农业保险密度,以有效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反之则应创新“农业保险+信贷”产品供给,强化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联结,以缓解农业经济韧性提升面临的资金约束难题。

    2025年04期 v.58;No.298 113-119+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美学·环境美学

  • 具身感知与景观意象:段义孚“恋地情结”的地理美学

    张希文;

    “恋地情结”作为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的理论核心,在当下已成为艺术地理学、地域艺术学研究的重要范式。根植于现象学的具身感知理论,段义孚在处于垄断地位的实证主义地理学研究中开辟出了人文主义路径,且逐步将对物理空间的感知情感,发展成为含有视觉经验和价值判断的二元合一的景观与意象。段义孚将景观视为承载文化意蕴、历史记忆与社会认同的象征系统,构建了一种贯通感官经验与文化象征的“人-环境关系”新理解框架,并将其运用于中西方风景绘画的论述之中,从而实现对于地理情感与美学观念之间关联性的论证。

    2025年04期 v.58;No.298 120-12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哲学

  • 现代性语境下儒家伦理之困境省察及其建构自觉——以崔大华先生“儒学命运说”为中心

    刘君莉;张浩钇;

    儒家伦理的现代困境涉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其实质是儒家伦理所确立的一系列价值原则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而困境的化解路径也就是儒家伦理如何实现现代性的转化。崔大华对儒家伦理之困境的化解是以回归传统儒家所建构的生活世界为切口,并通过现代性的公共生活空间来进行时代的省察,说明儒家的生活世界一方面确实能够推进现代生活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存在公共生活的缺乏。崔大华对儒家伦理困境的化解途径是将儒学视为“动力”,强调儒学本身能发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回应现时代的诸多问题,直接表明了儒学在现代社会并不是被“博物馆化”而依旧具有理论生命力。

    2025年04期 v.58;No.298 128-13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蔡泽的道家思想及其思想史意义

    陈嘉灿;王先云;

    蔡泽道家思想具体体现为提倡重生全身、主张功成身退和关注变化之道三个方面。但由于其思想的黄老道家倾向、辩士身份与身居高位的掩盖以及《史记》所见异文的干扰,蔡泽在先秦道家中始终处于被遮蔽之状。蔡泽携稷下道家思想进入秦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秦地思想发展以及《吕氏春秋》的创作,对后世《老子指归》亦产生着重要影响。

    2025年04期 v.58;No.298 135-14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文学

  • “不可靠”的共同体——《低地》中的家庭归属与超越

    郭英剑;何乃婷;

    裘帕·拉希莉在《低地》中以“秘密”为切入点,深刻描绘了其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小说中的“低地”作为一个空间隐喻,其核心特征在于意义的流动性与认知的局限性——它始终以碎片化且动态的方式呈现自身,拒绝被赋予固定阐释。这种叙事策略恰恰映射了共同体的本质困境:个体在追求超越性归属的同时,始终面临共同体解构的内在风险。拉希莉通过“低地”与家庭空间的互文关系,进一步解构了传统共同体的神话。她尖锐质疑:家庭究竟是实现超越性理想的实践场域,还是其本身即为注定崩溃的共同体原型?这种追问实质上颠覆了将家庭视为有机共同体的主流认知,揭示其可能只是代际传递的叙事建构。最终,《低地》通过构建这个认知论意义上的神秘景观,不仅深刻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纠葛,更促使读者重新审视归属感、超越性诉求以及共同体叙事之间的生成机制。

    2025年04期 v.58;No.298 142-14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暴力书写”与“身份探寻”——目取真俊《彩虹鸟》中的共同体意识建构

    丁跃斌;陈玉华;

    冲绳文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书写,其中以目取真俊的创作最为典型。目取真俊于2006年发行的单行本小说《彩虹鸟》,以遭遇校园暴力的少年视角展开叙事,呈现了冲绳民众对美国士兵性暴力案件的诸种态度,揭示了战后冲绳人的复杂现实与困境。通过寓言式的书写,目取真俊从具身感受出发,突显了冲绳个体在“非常态”的常态化处境中“从身份迷失”到“身份找寻”再到“身份重建”的过程,不仅从文学层面探讨了冲绳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可能性,也从现实层面唤醒了世人对冲绳问题的再思考。

    2025年04期 v.58;No.298 150-155+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语录

    <正>哲学被称为真理的知识自属确当。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真理,实用知识的目的则在其功用。从事于实用之学的人,总只在当前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上寻思,务以致其实用,于事物的究竟他们不予置意。现在我们论一真理必问其故,如一事物之素质能感染另一些事物,而使之具有相似素质,则必较另一事物为高尚(例如火最热,这是一切事物发热的原因);这样,凡能使其它事物产生真实后果者,其自身必最为真实。

    2025年04期 v.58;No.29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赚”实习:实习动机及其形成机制

    柴如瑾;卢晓东;

    实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方式,不仅是高校育人的组织行为,也是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和社会流动的公平性。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法,对大学生实习动机进行考察,并揭示实习动机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实习动机包括关照个人内在兴趣和价值观的“理想型动机”,注重专业实践与职业发展的“体验型动机”,强调简历跃升与求职需要的“信号型动机”,缓解同辈比较所带来焦虑感的“情绪型动机”,体现出“赚”实习的特征。实习动机的形成机制,包括“光鲜亮丽”的光环效应、“必须要有”的教育再生产、“卷得厉害”的就业压力和“太爱比了”的同辈效应。

    2025年04期 v.58;No.298 156-16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数智时代语文素养的提升路径

    司罗红;冀佳;

    数智时代语文素养的内涵正发生结构性拓展,延伸出数字语言能力、人机协作对话技巧等多种新兴维度。然而当下社会对语文素养却表现出价值高估和价值无用的认知割裂,使得本应作为语文素养深化关键期的高等教育阶段陷入语文素养普遍停滞的困境。通过混合研究发现,大学生语文素养停滞是高校语文课程定位模糊、单一技能导向培养模式、教师忽视课程本质转变、学生学习主体性弱化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语文素养缺失的问题,须从学科定位、高校管理、教师指导和转变学生态度等多个方面着手,同时积极融入数智技术,综合施策,从而实现高校大学语文素养跃升。

    2025年04期 v.58;No.298 162-16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