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专稿

  •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结构与原创性贡献

    宋建;张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大成果,具有原创性意蕴。从生成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渊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华文明的宝贵资源,在引领全球文明发展中拓宽了思想视野,并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从结构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本体、价值、主体和方法,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原创性贡献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2024年01期 v.57;No.28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美学·环境美学

  • 生态之道与审美逻辑

    陈望衡;

    生态文明审美中,审美逻辑在原则上应服从、遵循生态活动规律。具体来说,一是审美感觉与生命之态具有一定的认同性,在人的审美逻辑中,美之态无一例外均为生命之态,而生命之态是自然生态的基本状态。二是从审美情感与生命之情上看,动植物的情感与人的情感有异,也有同。同主要表现在同为生命上,我们称之为“同情感”。三是生命物的生存充满智慧,它们的智慧为审美启迪提供了源泉。四是凭藉着人道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与动物拟审美相通,但因为生态主义的限制,物物有别,这种相通具有一定的限制。展现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动植物审美有三种形态:美美相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态是生命之基,而审美是生态之乐。文明的人借审美实现了与生态的愉悦邂逅,创造了生态与文明和谐,此种和谐之乐,可以称之为天乐。

    2024年01期 v.57;No.289 90-97+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从“土地伦理”到“海洋伦理”——以蕾切尔·卡逊的海洋书写为中心

    朱艳;

    利奥波德在拓展道德共同体边界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伦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被延伸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然而狭义上的“土地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海洋。为此,蕾切尔·卡逊的海洋书写,从“生命”这一基本事实重构“海洋伦理”:“海洋”不仅仅是海水,它是生命流过一个由海水、植物、动物等多个生物所组成的“生命之网”的源泉。“生态系统健康”成为新的伦理愿景,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维护完整的、健康的海洋“生命共同体”为导向。这展现出一种跨越伦理边界的“生态想象力”,在尊重的前提下探索海洋。“海洋伦理”的提出并不是对“土地伦理”的否定,而是一次伦理上的进步,从“土地伦理”到“海洋伦理”,两者都展现出了作为道德准则的规范伦理和内在德行追求的美德伦理,这为环境伦理的进步及具体的伦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024年01期 v.57;No.289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王树民语录

    王树民;

    <正>书本的性质有如摄像机,读书便将用文字摄录的事物或行动重新放映出来。但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甚至十分荒谬的,还有伪托的,假造的,虚编的,荒诞的。所以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话,要用自己的思想从事分析评判,这就是批判的态度。这样做才可以辨明真伪,弃其糟粕。所以在“治学”一词中,“治”字特别重要,他人的治学经验只能作为自己治学的参考,

    2024年01期 v.57;No.28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 中国式现代化的域观经济逻辑与实践路径

    王海杰;闫雅楠;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元性、过程具有动态性,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需要依托不同的理论范式。西方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其理论范式在价值导向、前提假定、理论逻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缺陷,而域观范式的现代化理论是以经济理性、制度文化和技术距离为底层逻辑,以要素禀赋、能力结构、产业基础、区位特征、市场状况和制度创新为域境条件。基于域观范式的现代化理论逻辑是对多元世界本体和异质性经济体价值认知的回归,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范式的超越。从域观范式现代化理论出发,经济理性、制度文化和技术距离从质性层面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个性,域境条件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必然性。历史实践证明,基于域观范式的现代化理论不仅具有投射发展历程的现实解释力,更具有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未来实践的指导力。

    2024年01期 v.57;No.28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王钺;

    城市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引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孕育着巨大的科技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现代化的实现模式,培育了城市现代化的新动能,还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从理论层面看,数字化转型能够赋能“创新城市”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能够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文化能够赋能“人文城市”建设、数字技术能够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数字生产力能够赋能“宜居城市”建设。从实践路径看,应当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打破城市内部数据流通壁垒,加快城市中“数实融合”水平,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能力,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城市现代化的赋能作用,提升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

    2024年01期 v.57;No.289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营商环境优化中基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运作逻辑——基于湖北省C街道“联企服务”的案例研究

    刘义强;付慧媛;

    基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是实现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基于赋能理论与湖北省C街道“联企服务”实践案例,提出一个“组织赋能”的分析框架,即基层政府通过组织供给与制度配套,凭借个体能力培育的组织优势来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最终赋能营商环境建设。研究发现:“组织赋能”框架下,基层政府“有为”边界在于组织支撑与主体责任界定下的权力规范,“有为”保障基于共享平台与资源集成匹配下的资源统筹,“有为”动力在于能力培育与正向强化机制下的目标激励。“组织赋能”依托组织优势发挥来提升政府“有为”,从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

    2024年01期 v.57;No.289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官员“加码式避责”的行为逻辑

    郑志龙;李威;

    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官员如何落实职责和任务安排是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政府治理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研究提出“加码式避责”的概念,解释基层官员在风险治理情境下受制于多重因素制约和认知权衡从而塑造避责行为策略的过程。“加码式避责”是在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官员通过主动强化政策执行而规避政治责难的行为。风险不确定性、基层治理资源不足与问责制度刚性三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是基层官员风险治理时面临的现实情景。在属地管理原则下,基层官员只能依靠掌握的剩余控制权主动加压达成问责风险规避的目的。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问责应充分考虑风险本身特性,统筹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加快建立区域性协同合作风险预防和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政府官员危机事件治理能力。

    2024年01期 v.57;No.289 27-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裁判中的法条虚置:以缓刑适用为例

    胡昌明;

    从法教义学角度,缓刑是一种条件明确的刑罚执行方式,而从社科法学的角度,诸多法外因素都会影响缓刑适用,如何适用缓刑充满了理论的迷思。从法律条文出发无法判断司法实践中哪些被告人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获得缓刑。借助实证研究方法,从裁判文书出发,则可以发现被告人的羁押状况、自首、前科等情节、审理法院甚至主审法官的性别、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缓刑的判决。被告人羁押状况、身份、审判者差异等均非法定的缓刑条件,但对缓刑判决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缓刑判决的刑事司法过程中,法官的裁量权在某种程度上被其他司法机关分享、左右,刑法条文的规定并未得到严格遵循,出现了法条虚置和裁判替代的现象。

    2024年01期 v.57;No.289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 在线庭审的情态效应与功能实现

    胡铭;祝笑寒;

    数字时代的在线庭审与直接言词、亲历性原则之间形成法理张力,情态这一概念可以为其提供有解释力的理论。情态具备逻辑、语言和法律多重面向,表达了说话人对所讲内容的判断、态度与情绪,在司法过程中塑造了法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情态效应的发生受到情态的传播介质、传播能力和场景需求的影响。空间距离的存在与技术工具的介入造成了情态传播多因化并表征为弱化的情态基础,进而促发了诉讼构造松散化、庭审过程合作化以及正义感知技术化。在线庭审的情态效应致使在线庭审的功能量级由功能等值转向功能溢出。为确保替补型在线庭审和适宜型在线庭审的功能实现,需要根据目的维度评估场景建构的必要性,通过匹配和优化实体维度、程序维度以及技术维度来营造更优质的在线庭审场景。

    2024年01期 v.57;No.289 42-4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 产业链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研究

    袁朋伟;董晓庆;任缘;

    产业链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以2007-2021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产业链中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同群效应,并且该结论在进行了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链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基于信息传递的学习与协同效应及竞争争胜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链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同群效应主要是由下游的客户拉动。外部稳定的经济政策环境是促进产业链绿色技术创新同群效应的重要情景因素。当企业处于成长期、企业高管绿色环保认知水平较高时,产业链中绿色技术创新的同群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链绿色技术创新联动以及政府补链、强链、延链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57;No.289 50-5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分析

    田一辉;常琦;夏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国内外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与更加严格的政策要求,也迫使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开展绿色实践。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目前企业环境管理重要实践之一,能够有效地改善汽车产业以及企业的环境绩效,得到了全球汽车制造企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过程中的四个方面十一个关键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驱动因素中的根本因素主要是世界范围的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直接因素是与汽车企业以及竞争对手利益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压力。研究结果识别出我国汽车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的结构性与层次性。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对政府、消费和汽车企业提出建议,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能够减少环境影响,进而使整个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2024年01期 v.57;No.289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经济全球化重构与“一带一路”新征程:目标及方案

    邹磊;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平台。当前,百年大变局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重构,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并伴随经贸阵营化和武器化的上升风险,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但全球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进一步扩大。引领新型全球化是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的重要使命,主要体现在倡导普惠包容的新型价值理念,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规则,培育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的新型发展动能,这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要坚持“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结合,聚焦“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和新领域、防风险等层面,更加高效安全地配置全球优质资源,为塑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作出积极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战略空间。

    2024年01期 v.57;No.289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一带一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与重构

    陈健;闫金敏;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不仅深化了与共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成功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理论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对西方经济理论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超越、对西方生态理论以生态危机为本质的超越、对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以霸权统治为目标的超越,重构了西方现代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帝国无序布展的世界体系。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全球化,要实现“一带一路”引领世界包容性现代化进程,就要建立互利共赢发展共同体、绿色生态共同体、求同存异共商共建共同体,以推动全球治理模式和全球文明范式的发展变革。

    2024年01期 v.57;No.289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 城市现代体育产业的普惠式消费空间构型

    张金奎;张清华;

    当前,体育消费已成为城市现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育空间消费体系。基于普惠式消费空间视角发现,城市现代体育不仅实现了从身体活动、体育活动到体育产业的转变,还实现了体育消费、空间消费到空间消费品的演变,从而推动城市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由商业化、均等化到普惠化的转向。因而,在城市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了以大型体育赛事实现城市功能升级、以体育商业综合体拓展城市消费空间、以体育空间资源共享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以及以增强人民体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普惠式消费空间。只有将城市现代体育消费纳入“产业-空间-消费-服务”的良性动态循环的推进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现代体育产业普惠式消费空间的构建。

    2024年01期 v.57;No.28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有利于促进国民幸福平等吗?——基于微观劳动力数据的实证检验

    卢旭蕊;王兆红;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普惠式供给,为人民的体育参与权益提供了切实保障,着力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其不仅具有增强全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显性价值,也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的幸福不平等现象,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优质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全社会的体育场地及设施明显改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门槛大幅降低,使得经济弱势群体能够感受到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的倾斜,降低了弱势感,产生阶层向上流动的主观认知,进而增加了主观幸福感。各级政府应将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为重要民生实事,使全民健身充分发挥幸福价值,加大鼓励全民参与体育锻炼,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激励措施,深化健身理念,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2024年01期 v.57;No.28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孔子音义思想述论

    黄仁瑄;武迎晗;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关于语音语义匹配关系的思想。孔子认为,字(词)的音义匹配关系有的具有任意性,有的符合理据性。符合理据性的字(词),其意义可以用与之相关的同音字(词)来加以训释,反之则不能。孔子诵读先王典法时,坚持使用雅言,应该是意识到不同方言之间音读的差异会导致语义信息传递的困难。孔子还发现了当时语言中存在的字(词)多音现象,且字(词)的不同义项之间存在联系,于是利用这种现象修饰词藻、完成表达。孔子的音义思想不仅是汉语音义学思想的重要源头,而且是汉语音义学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2024年01期 v.57;No.289 104-11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先秦儒道琴教思想发微

    王保国;谢婉莹;

    琴教在先秦儒道两家的乐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家借助琴这一载体,将道德建构、礼制思想、人格培养、艺术追求等内容内置于琴的艺术表达中,赋予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儒道两家学说既对立又统一,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不仅确立了我国早期琴道的基调,也为我国古代乐教思想构建了基本的理论形态,对后世以琴为核心的乐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01期 v.57;No.289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文明形态史观的接受与批判

    张倩红;韩博雅;

    文明形态史观是流行于20世纪的重要史学范式,倡导以文明或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文明形态史观最早被欧美学者广泛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文明史流派,先后影响到亚洲等地区。百年来,文明形态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我国的史学研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明形态史观在学术界曾饱受争议,被马克思主义史学批判为唯心史观的一种特殊形态。尽管存在文化悲观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种种局限性,文明形态史观所蕴含的许多观点,如肯定文明的多样性、整体性,倡导文明创新、呼唤文明自觉,立足现实关切、保持文明忧患意识等,仍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促进当下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01期 v.57;No.289 118-12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及协调措施

    郭爱君;朱瑜珂;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演变具有特征嬗变、性质嬗变、历史嬗变三方面动态调整的内在逻辑。南北经济整合是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区治理的重要目标,大运河的建成、差异化政策的实施、南北官吏流动、城镇发展与市场流通体系健全、丝路贸易等五个要素在南北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南北方经济差距的产生与扩大引发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划时代转变,同时也是当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024年01期 v.57;No.289 126-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 互联网内容治理:概念界定、层级划分与坐标谱系

    侯伟鹏;徐敬宏;

    当前的网络空间各种乱象不断滋生,内容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互联网内容治理概念界定面对的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对象的分层化、治理方式的多维化等状况。互联网内容治理的本质是“内容生态引导+内容质量控制”,具体可划分为国家公共安全、个体权利保护、社会公序良俗以及网络文化建设四大层级,各个层级在“法律-伦理”框架中形成三维度坐标定位。

    2024年01期 v.57;No.289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自媒体情境下乡村文化传播的重建

    王一岚;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以报道和关注乡村事务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成为乡村文化传播重建的关键因子。新媒介的技术迭代和社会化使用,使其对乡村的侵入和嵌套度与日俱增,农民的文化参与和创造意识得以持续提高,传统的乡村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被深度改变,既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再生性发展,也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被解域。搭建县级智媒平台、加强虚拟公共空间建设、实现分层传播,才能完成乡村文化传播的重建。

    2024年01期 v.57;No.289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下载本期数据